拉满的弓弦一松手,箭就出去了。太极高手发劲也是如此,不用抡臂挥拳,只在方寸之间,弧劲一抖,人已跌出丈外。这不是魔术,而是身体学会了'弓弦之道'。练武能壮胆,身上有了功,人自然有底气。
不是不知进退,是多了一份镇定。生理决定心理,生理强大,心里豪气顿生。人有豪气,能出东西,或事业,或学问,都会灵感倍增。登高山一览,尝百年老酒,品千年古茶,都会增豪气,而武人是用拳。
千学不如一看,千看不如一练。看着好,可不懂原理,还是学不来。必须亲自练练,揣摩出门道,体感上身,方才能道出一二。笔走龙蛇,拳孕阴阳。别人有,不如自己有。
练拳,不能心存投机,今有明无的不行,拳是长期盘磨出来的。一动,就在点儿上,是说动的有理,不妄动。有人心里浮躁,站都站不住,何谈练功。内功都要培静气,增涵养,耐寂寞,方有所成。
能使你走的远,你别放弃,短期使你受益,你要小心。先得不叫得,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拳也有寿命,能打到老,是一份福气,更是一场修为。所谓修为,修正自己,有所作为。
弹性怎么来的?弧出来的。直来直去,点对点的直线,成不成?成,但需要位移,够长度才出力度。弧劲,不用位移,零距离抖发。弧线陡然变直线,产生了弹性。把自己做成弧,一身六张弓,把别人当子弹,拳是这么练的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弧的最大优势在于,极短位移,或零空间,照样释放。原地开弓,做出弧形,释放弹性,是一种波形能量。拳有落点,落点有讲究,是个出变术的地方,也是转关所在。可以落点缓刹,阴阳顿挫。
也可以,见弯就抹,逢转即沉。切记,出劲之时,就是换劲之处。弧劲的精髓在于'曲率'。就像拉弓,弓背弯度越大,箭射得越远。打拳时,掌腕与肩轴固定不动,肘部一坠,手臂自然成弧,曲率就出来了。
这个弯度不是摆样子,而是蓄力的关键。老拳师教徒弟总说:'把胳膊当弓弦,肘是箭尾,手是箭头。'落点是弧劲的转折处。好比射箭,弓拉满时最吃劲的不是弦,而是弓背的某个点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拳也如此,劲到落点时要有'塌劲',掌根一沉,似停非停,此时弧劲正好转化为直线爆发。民国时有个练形意的,专在落点上下功夫,他的拳看上去不快,但对手总在'该躲的时候'突然中招,后来才明白,他练的是'落点缓刹'的功夫。
弹性来自弧线的突然变直。看小孩玩竹片,弯到一定程度突然松手,'啪'的一声脆响。太极发劲同理,弧劲蓄到极点,瞬间变直线释放。杨氏太极有个练法:用三尺长的白蜡杆,杆头系红绸,要练到发劲时红绸'啪'地炸响,而杆身几乎不动,这才是真懂了弧劲。
'五点扩张'是弧劲的进阶练法。头、两肩、两胯五个点,同时向外抻拉,就像把橡皮筋往五个方向扯。北京有位教吴式太极的老师,让学生每天'撑伞',不是真撑伞,而是想象全身被伞骨撑开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半年后,学生们打拳时自然带出'膨劲',外人看着像气球鼓胀。抖劲分层次。初学者是一个劲'放箭',高手则是'连珠箭'。陈氏太极的'掩手肱捶',看似一拳,实则是'捶--肘--斫'三劲叠加。
上世纪上海滩有位拳师,能在三步距离内连续抖出七种劲,旁观者只听见'啪啪啪'七声连响,对手已连退七步,每步姿势都不一样。弓不拉满不知力,弧不到极不见功,方寸之地,自有雷霆万钧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